努力加载中
龙少Edward
【德宏验客】澜沧江畔的狂欢,德宏泼水节行纪 2025-04-24 / 1 天
人物: 三五好友 花费: 1000.00 方式:
第 1 天 2025-04-24
四月的风裹着亚热带的湿热气息,将我从钢筋水泥的城市带到了滇西秘境 —— 德宏。
作为一名旅行博主,早已听闻德宏泼水节的盛名。
当踏上这片土地的那一刻,便知道这将是一场充满狂欢、人文与美景的奇妙之旅。
随着飞机缓缓降落在芒市机场,我的德宏之旅正式拉开帷幕。 初到芒市,温暖的气候、清新的空气和路边盛开的不知名野花,瞬间让我感受到了这座边陲小城的独特魅力。
短暂的自由活动后,便迎来了第一顿极具特色的晚餐 —— 孔雀宴。 在润美民族园,色彩斑斓的美食摆成孔雀开屏的模样。
当然入乡随俗,吃一点点小虫虫,也是必不可少的。
各种叫不上名字的菜肴用芭蕉叶包裹着,琳琅满目,满满当当的一桌。香茅草烤鱼外焦里嫩,撒撇的酸辣在舌尖炸开,味蕾在傣族风味中尽情绽放。
傣族古镇的特色烧烤摊早已支起,烤豆腐在炭火上滋滋作响,烤鸡脚散发着诱人的香气,我坐在小板凳上,咬着刚出炉的烤串,烟火气中,品尝着这座城市的夜之味。
夜幕降临,夜晚的芒市广场热闹非凡,2025 年芒市泼水狂欢节迎宾晚会在此举行。
舞台上,各族儿女用歌舞展现着德宏的多元文化,让我这个外来者也忍不住跟着节奏拍手。
第二日清晨,晨露未晞的风,让菲洪山已泛起层层绿意。当我跟着傣族同胞踏入采花场时,眼前并非想象中的花海,而是漫山遍野随风摇曳的 “赏建草“—— 细长的叶片泛着油亮的光泽,草茎上凝结着晨露,这便是当地人视为圣物的 “赏建花“。 这是当地重要的习俗,泼水节前一天,需要采摘赏建花,装扮龙亭祈福。
很多人的竹篓里都堆满着半人高的赏建花,德昂族小哥用藤条将草茎捆成束:“泼水节前一天采赏建花,是我们傣家和德昂族的老规矩,龙亭要裹上赏建花编的披风,水神见了才知道人间要过节咯。“ 说话间,他忽然拿起一束赏建花,蘸着竹筒里的山泉水往我额头轻点:“沾点福气,全年不生病。“ 凉凉的水珠渗进皮肤,带着草叶的清香,那一刻,我仿佛真正融入了这场神圣的仪式。
整座菲洪山上,都是来采摘和购买赏建花的当地人,密密麻麻,路边整齐码放着新采的赏建花,草茎上的绒毛在阳光下泛着柔光。据说,赏建花是水神撒在人间的头发,叶片上的纹路就是水的脉络。“
当然,此时的菲洪山,也是大伙为明日的泼水节的预演。
午后的芒市广场,龙亭正在进行最后的 “装扮“。
晚饭准备去吃顿民族团结餐。 到菩提寺附近,就立马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。一条长长的马路,摆满了一个个小圆桌,形成超长的长桌宴。
我学着当地人的样子,将一束赏建花斜插在龙亭的飞檐下,草茎上的露水顺着指缝滴落,在阳光下划出一道晶莹的弧线 —— 原来这场看似 “采花“ 的仪式,藏着比赏花更深刻的生存智慧:敬畏自然的馈赠,也懂得在平凡草木中提炼神圣的祝福。 这些其貌不扬的赏建花,正是连接人间与水神的绿色桥梁。
身着各种民族服饰的老奶奶们热情地招呼我坐下。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。
来到了勐焕大金塔和勐焕银塔。早就听闻这两座塔是德宏的标志性建筑,当申请的航拍器升空的那一刻,我被眼前的景象彻底震撼了。
我和老奶奶们一起唱歌互动,听她们讲述着各自民族的故事。在欢声笑语中,我感受到了各民族之间深厚的情谊,这顿饭不仅是美食的享受,更是一场文化的交流盛宴。
大金塔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,塔身雕刻着精美的佛教故事,层层叠叠的塔檐如金色的翅膀,仿佛下一秒便要腾空而起。
银塔则以银白色为主色调,塔身的浮雕细腻柔和,与大金塔遥相呼应。
当然,这里还有2个网红机位不容错过。 天空之境是一片玻璃铺设的平台,站在上面,蓝天白云、双塔倒影清晰可见,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,随手一拍就是刷爆朋友圈的大片。
一金一银,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,宛如一对守护着德宏的孪生姐妹,大气磅礴,美不胜收。
回到市区,芒市广场周边的街道忽然响起激昂的象脚鼓声 ——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巡演开始了。傣族的筒裙在阳光下流转着孔雀羽毛般的光泽,景颇族的织锦银饰碰撞出清脆的声响,阿昌族的长刀长棍在队列中划出优美的弧线。 民族的界限在欢声笑语中变得模糊,只留下文化交融的温暖。
当我操控着无人机攀升至广场上空,镜头下的场景让指尖微微发颤 —— 超过两万人的狂欢海洋正在沸腾,彩色的水枪、银亮的水盆、翠绿的赏建草在阳光下交织成流动的织锦。
广场中央的水柱作为这场狂欢的圆心,被层层叠叠的人群簇拥,弥散的水雾在阳光下的水幕中若隐若现。
无人机镜头掠过人群。
能清晰看见傣族少女提着竹篮穿梭,篮中盛满沾着圣水的赏建草,所到之处便激起一片祝福的水浪;景颇族汉子举着一人高的水枪冲锋,水花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光晕;更有穿着汉服、JK 制服的年轻游客与当地阿婆互相泼水,传统筒裙与现代服饰在水雾中碰撞出奇妙的和谐。人群中突然爆发出欢呼声,原来是几位缅甸边民举着 “中缅胞波一家亲“ 的横幅闯入镜头,立刻引发周围人用中缅双语齐呼 “水阔(祝福)“,水花如暴雨般砸向横幅,却让上面的字迹在水痕中愈发鲜艳。
下降镜头时,发现广场边缘的台阶上坐着位白发傣族老阿妈,正微笑着用赏建草为每个经过的人轻点肩头。她脚边的竹篓里,上午在菲洪山采摘的赏建草还带着新鲜的草香,叶片上的水珠被阳光晒得蒸腾,化作薄雾笼罩着她,仿佛整个人都成了这场狂欢的守护者。无人机掠过她头顶时,我突然读懂了这场狂欢的本质 —— 不是简单的水仗,而是千万人共同编织的祝福网络,每个水珠都是一颗跳动的喜悦,每声欢笑都是对生活的礼赞。
广场上早已聚集了来自各地的游客和当地居民,大家手持水盆、水枪,脸上洋溢着欢乐的笑容。随着一声令下,泼水活动正式开始,水花四溅,欢呼声、尖叫声此起彼伏。人们互相泼水,传递着祝福,无论相识与否,都沉浸在这场狂欢之中。
我也加入其中,尽情地感受着水的清凉与节日的喜悦,衣服湿透了也毫不在意,因为这就是泼水节的魅力,让所有的烦恼都随水而去。有人用赏建草蘸着圣水轻轻洒在他人肩头,嘴里念着祝福的话语,那一刻,水不再只是水,而是承载着美好愿望的使者。
第四天,从芒市出发,我们驱车驶向滇缅边境,瑞丽。 作为边境城市,畹町桥的青石板上,深深浅浅的车辙印诉说着 70 多年前的烽火岁月。这座不足 200 米的钢架桥,曾是抗战时期 “史迪威公路“ 的核心枢纽,1939 年至 1942 年间,3200 多名南侨机工驾驶着卡车,从这里将 45 万吨抗战物资运往大后方。
在南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,玻璃展柜里的侨批、褪色的驾驶证、布满弹孔的头盔,无声讲述着南洋华侨 “赤子丹心赴国难“ 的壮举。当指尖抚过纪念馆外的纪念碑,忽然明白泼水节的狂欢里,除了对自然的敬畏,更有对先辈的缅怀,正是他们的牺牲,才换来如今的和平与安宁。
莫里热带雨林的徒步堪称误入他童话世界的一场感官盛宴。
参天的古榕树垂下气根,像老者的胡须拂过肩头;
板根植物的根系如巨蟒般盘踞在山道旁,绞杀现象演绎着丛林里的生存法则;当 100 米高的扎朵瀑布轰然砸向深潭,飞溅的水雾中竟浮现出一道迷你彩虹。
作为边境城市, “一寨两国“ 景区耶是瑞丽必来的地方。国境线以竹篱、田埂甚至一口水井为界,中国一侧的 “中缅边境 71 号界碑“ 旁,可以看到缅甸小孩隔着墙,用汉语喊着 “你好“,—— 国界在此处,不过是地图上的一道线,而生活,早已在澜沧江畔长成不分彼此的模样。在这里,随手一拍都是充满异域风情的照片,中缅两国的房屋、服饰、生活场景交织在一起,构成了一幅独特的边境画卷。
小路前行,听着溪流的潺潺声和鸟儿的鸣叫声,呼吸着湿润清新的空气,仿佛置身于一个天然的氧吧,身心得到了彻底的放松。
晚上踏入姐告国门,免税店的霓虹与缅泰商品集市的吆喝声交织成独特的边境交响曲。缅甸商人用半生不熟的汉语招揽顾客,货架上的翡翠首饰、缅甸漆器与中国小商品相邻而置,还有越南、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产的各种日用品,有种跨越国界的烟火气。
最后一日,我们在张玉工作室开启了非遗傣陶制作之旅。
傣陶是傣族传统的手工技艺,有着悠久的历史。师傅首先为我们讲解了傣陶的制作流程和技巧,然后便开始手把手地指导我们制作。
我尝试着制作一个碗,一开始手总是控制不好力度,陶土在转盘上歪歪扭扭,经过师傅的耐心指导,慢慢掌握了技巧,看着一个碗的雏形逐渐成型,心中充满了成就感。
在这个过程中,不仅体验到了手工制作的乐趣,更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。每一块陶土都承载着傣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,每一个作品都是人与土地的对话。
最后一站,则是陇川的欢乐水世界,泼水节的狂欢从传统广场延伸到现代水上乐园。
造浪池里的水花与傣族姑娘的泼水歌此起彼伏,滑道上的尖叫混着缅甸曲风的电子音乐,就连非遗傣陶体验时沾在指尖的陶土,也在水上大战中被冲成最天然的 “防水彩绘“。在这里,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,泼水节的欢乐被赋予了新的形式,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,都能在水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。
随着行程的结束,我也即将离开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。德宏的泼水节,是一场关于水的狂欢,是一次与人文、自然的深度对话。这里的美食让人回味无穷,从孔雀宴到千包饭,从撒撇到泡鲁达,每一道菜都充满了民族特色;这里的美景让人陶醉其中,无论是大气磅礴的双塔,还是神秘的莫里热带雨林,无论是充满历史感的畹町桥,还是独特的一寨两国,都让人留连忘返;这里的文化让人肃然起敬,从采花仪式到傣陶制作,从民族歌舞到边境风情,都展现了德宏的多元与包容。
世界就在我的脚下 The End